校友简介:陈志远,男,山东济宁人,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曾担任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会教卫部部长。在校期间,曾获“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2024年通过公务员招聘考试,入职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农业农村局,现为一级科员。

学生工作:在事务执行中锤炼核心能力
大学学生工作是陈志远能力培养的起点。2020年入学后,他通过面试加入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会教卫部,成为一名干事,为同学们整洁美观的教室环境提供保障,同年11月,经严格的竞选,陈志远成功当选教卫部部长。任职期间,他每天都会提前30分钟到岗,带领干事们对教学楼卫生进行认真严格的检查、整改和反馈。这一份工作看似琐碎,却在无形之中带给了陈志远服务同学的快乐,也成为了陈志远能力成长的“练兵场”,让他悄然提高了三种能力:其一,统筹规划能力。针对12名干事的值班安排,陈志远以干事的课程时间和个人特长为基础制作排班表、建立值班交接机制,确保每日卫生检查无缝衔接,提高团队效率;其二,沟通表达能力。最初向同学们反馈问题时的紧张漏项令陈志远愁苦不已,经过多次实践,陈志远尝试着提炼问题核心、明确需求与时限,沟通精准度和自信心显著提升;其三,问题解决能力。面对干事临时请假、教室卫生整改滞后等突发状况,陈志远会储备2-3名机动干事、并形成多方案备选,以灵活的思维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这些能力成为陈志远后续备考公务员的“隐形资本”。
公考备考:以系统规划与务实态度突破难关
2023年3月,陈志远按下公务员备考的启动键。对于整体备考过程,陈志远有着清晰的规划,先给自己定下清晰的目标,再按照“筑基、强化、冲刺”三个阶段进行备考。
初期的“筑基阶段”,陈志远把重心放在粉笔980系统课上,像拆解拼图一样啃行测和申论。行测按“言语-判断-资料-数量-常识”逐模块突破,每学完一章节做50道专项题巩固。比如,针对“资料分析速算”专门练“截位直除”,直到看到数据能条件反射般列出计算步骤。申论从“读材料”入手,每天精读1篇真题,“逼”自己用3句话提炼核心观点,坚决改掉“抓不住重点、写一堆废话”的毛病。
7月暑假,备考进入“强化提升”的关键期,陈志远制定严格学习计划:上午8:30-11:30做行测套卷,套卷选用近5年国考、省考真题,下午14:30-17:30专注打磨申论真题,晚上用来复盘错题。每周日参加粉笔模考,分析薄弱模块——发现行测“数量几何题”正确率总上不去。因此,陈志远就找了2位不同老师的专项课,对比总结解题思路,慢慢把这块“短板”补了起来。就这样,行测正确率从最初的65%稳步提升到78%。
冲刺阶段,陈志远集中攻克申论写作。他始终以“拒绝假大空”为原则。写对策文时,必须明确“主体、措施、目的”,比如提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要只写“加强宣传”,而是具体到“村委会用大喇叭循环播报整治要求,村民代表入户讲解卫生常识”,让对策看得见、能落地。写议论文时,也坚持用材料里的案例做论证,避免空谈理论。
经过一年备考的打磨,陈志远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面试时。面试时,凭借着笔试时的积累储备、学生工作练就的平稳心态,结合“观点-分析-对策”表达的表达思路,最终,陈志远以面试86.5分、笔面双第一的成绩,成功被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农业农村局录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服务者”。

职场实践:从“门外汉”到“实践者”的角色蜕变
入职后,陈志远要面对“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加之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陌生,这一切都令他感到惶恐和不安。领导和同事的教导与鼓励让陈志远很快安下心来。为了尽快熟悉工作,融入到新的集体,陈志远做出了很多努力:一是恶补专业知识,向科室主任申领《乡村振兴促进法》等资料,每天利用空余时间反复研读,标注“粮食安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遇不懂术语就查解读、问同事;二是学习工作方法,跟随老同事下乡实践调研,详细记录每一个细节,将自己撰写的《工作报告》与老同事的进行反复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三是拓展知识储备,每天看“学习强国”、“农业农村部官网”,关注农业新政策、案例,每周写1篇学习笔记,避免“闭门造车”。2024年10月,入职仅三个月的陈志远独立完成《XX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简报》,梳理合作社问题及建议;参与撰写《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其可操作性获得了领导与同事的一致认可。

回望往昔,陈志远直言:大学的无忧无虑与备考的焦虑不安依旧历历在目。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陈志远想给学弟学妹们“撑起一把伞”,为大家提供几个实实在在的建议:第一,别轻看“小事”,大学时做一件件小事积攒的耐心细致,会变成工作后“有条不紊”的基石;第二,重执行、少焦虑,有的同学在备考时出于压力大、时间紧张等问题,会十分焦虑不安,以致于做什么事情都无法安心。请记住,“做了”永远比“没做”强,不要纠结自己是否看懂、不要纠结自己是否背过,只要“看了”、“背了”,就一定会有成果;第三,别怕“问”,大学是大家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不懂”是不丢人的,遇问题别藏着,要知道应该去哪儿问、问谁、怎么问。希望大家都能把每段经历变成底气,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初审:闫若惜 李华筝
复审:赵坤
终审:于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