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张恒宇,男,山东德州人,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国际商务(跨境电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敏学杯”山东省总决赛二等奖、第14届大学生科技节新零售大赛二等奖、2023年第十届全国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国赛团队二等奖等,曾获评“潍坊科技学院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2024年通过国家公务员招聘考试,入职国家税务总局德州市税务局,现为一级行政执法员。

明确目标,精准定位
经历大一一年的探索与适应后,张恒宇没有让自己陷入迷茫,而是主动开始规划未来的方向。在综合考量自身学习特点,并对“就业”与“读研”两条路径进行深入权衡后,他将目标清晰地锁定在“考公”这条道路上。他深知,考研与考公是两种不同的奋斗轨迹,从学习内容到职业发展都差异显著。作为一名文科生,他客观分析了自己的优势:相较于考研中对数学和英语的高要求,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测与申论更契合他长期积累的文字理解、逻辑分析和写作表达能力。他认为,与其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硬拼,不如将长处发挥到极致。于是,在大二那年,当许多同学尚在摸索时,张恒宇已笃定地开启了他的公考征程,早早开始研究招录政策、了解岗位信息,为长线作战做足准备。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大三下学期的晨光穿透薄雾时,张恒宇的备考“越野跑”正式拉开序幕。他深知理论基础是应试的根基,第一步便选定粉笔980课程,跟着课程节奏逐章吃透行测与职测的核心知识点,从言语理解的逻辑呼应到数量关系的解题公式,他将每一个考点都在笔记本上留下细致的批注。待基础夯实后,他又瞄准薄弱模块精准发力,专门跟著名师课程梳理高频考点;面对判断推理的难点,他反复钻研聂佳老师的拔高课程,把复杂的逻辑规律拆解成易懂的解题口诀。同时,他每天雷打不动打开人民日报、学习强国APP等,将民生热点、政策解读里的金句抄进专属笔记本,为申论写作积累鲜活素材。
为解决知识点繁杂、经常“记了新的便忘了旧的”问题,张恒宇找来空白思维导图,从行测五大模块到申论作答框架,一点点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网络。遇到易混淆的考点,他还会用表格对比差异,比如把资料分析里的“增长率”与“增长量”公式并列标注,反复翻看直到烂熟于心,慢慢在脑子里搭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面对行测时间紧张的痛点,他制定了真题攻坚计划:每天固定抽出两小时,严格按照考试时间做历年真题和粉笔、华图的模拟卷。做完后不急于对答案,而是先分析哪些题目耗时过长、哪些是因粗心失误,再针对薄弱题型集中训练,比如资料分析算得慢,就每天额外练10道速算题;判断推理耗时久,就总结出“先看设问再找题干”的解题技巧,在一次次练习中提升正确率与答题速度。
至于申论短板,他把积累的素材活学活用,每天清晨花20分钟背诵摘抄的经典语句,从“国之大者”的论述到基层治理的案例,都力求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练习写作时,特意将素材融入文章开头与结尾,慢慢养成看到题目就联想到对应素材的惯性思维,让申论文章渐渐有了深度与温度。
从日出到星起,图书馆的固定座位上,张恒宇的身影从未缺席。笔尖在书页上划过的沙沙声,是他与难题对抗的号角;反复修改的申论草稿,是他打磨能力的见证。他始终记得,这场“越野跑”没有捷径,一次次的梳理知识点,一遍遍的刷真题、背诵素材,都是向终点靠近的步伐。他明白,卓越的成就往往就孕育于这种看似平凡的坚持之中,每一次伏案,都是向梦想靠近的征程。
心态致胜,厚积薄发
备考从不是单靠知识点堆砌的竞赛,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心态修行,这一点,张恒宇从备考之初便看得透彻。深知公务员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他从不给自己设下“必成”的枷锁,看到身边同学因焦虑整夜失眠,或是因一次模考失利崩溃时,他总会翻开笔记本扉页那行字:“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份豁达,成了他的心理缓冲垫:模考成绩波动时,他不纠结分数高低,只专注分析错题背后的知识点漏洞;深夜复习疲惫时,他不焦虑时间不够,只按计划完成当天的复盘。慢慢卸下了“必须上岸”的包袱,他反而更能沉下心扎进学习里。
但这份豁达从不是佛系躺平,行动上的他,始终以“必成”的标准苛求自己。他的复习计划表精确到小时:清晨7点到8点背时政,上午专攻行测数量关系,下午拆解申论文章结构,晚上用两小时复盘当天错题;遇到判断推理的难点,他会把同一题型的50道真题整理成专题,逐题标注解题思路,直到能一眼看穿逻辑陷阱;做申论真题时,哪怕是小题的答案,他也会对比3家机构的解析,反复打磨语言表述,力求每一句话都贴合踩分点。
张恒宇总说:“预估成功是空想,无惧失败才是底气。”正是这份“心态上放得开,行动上抓得紧”的平衡,让他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稳步前行。图书馆的灯光下,他笔下的每一道题、每一页笔记,都是厚积的印记;而那份从容不迫的心态,终会在考场上化作厚积薄发的力量,让他在竞争中稳稳立足,并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为那一个不确定的结果付出百分之百的确定努力。
回顾这段备考旅程,张恒宇最想感谢的是那个在图书馆里日复一日坚持的自己,同时也更要感谢母校提供的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和师长同窗的关怀帮助。他认为这段经历带给自己最大的财富,不仅仅是那份录取通知,更是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定力、在长期实践中践行自律的能力。对于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他想说:“尽早明确方向,然后心无旁骛地坚持。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真正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初审:闫若惜 李华筝
复审:赵坤
终审:于江学